近日滑板底盘公司PIX Moving正式宣布,于2021年12月底完成了近亿元 Pre A+轮融资,本轮投资方暂未披露。
PIX Moving表示,本轮融资有两大用途:一是进一步扩大智能滑板底盘产品的制造规模,以批量交付客户;二是推动基于滑板底盘打造的Robobus(无人驾驶小巴)、智能环卫等整车产品规模量产。
PIX Moving成立于2017年,是一家智能滑板底盘及智能整车制造企业。目前,PIX Moving 已经组建了来自“意大利、法国、美国、印度、日本”等全球6个国家近150位工程师团队。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美国硅谷、意大利都灵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。
此前,PIX Moving 已经获得了来自勘设股份的Pre A轮、硅谷风投基金 SOSV 的天使轮投资。
Pre A+轮融资完成后,PIX Moving将正式开启自动驾驶整车量产,覆盖商用车与专用车两大领域,同时继续扩大全球工程师团队。
据了解,PIX Moving创始人兼CEO喻川是一名跨界建筑师。从城市建筑视角来看,他认为自动驾驶本质上是城市级别的服务机器人。
所以PIX Moving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“移动空间”概念,比如餐厅、零售店、健身房、酒店、咖啡吧等城市空间,完全可以部署到自动驾驶底盘上,可共享、可移动、可配置、可连接。
图源:PIX Moving
“因为自动驾驶技术,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都将发生范式改变,就像当初汽车取代马车,发生最大改变的就是城市本身的样貌。”喻川曾在采访中如此表示。
研发、制造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滑板式底盘,成为PIX Moving的赛道切入点。
被称为特斯拉“头号劲敌”的Rivian,同样是滑板底盘。基于一体化底盘架构,可将电动车的电池、电动传动系统、悬架等部件提前整合在底盘上,不仅可以快速打造不同车型,还可以提供给第三方制造商使用。
PIX Moving喻川告诉36氪:和Rivian相似的是,PIX Moving也不单纯只提供滑板底盘,还可以基于滑板底盘打造整车产品。同时其滑板底盘也采用与Rivian类似的轮式机器人架构,更强调“车轮-地面”交互关系,在舒适性、操控性、机动性等方面比传统汽车架构有更多提升。
“基于PIX Moving底盘进行开发,全新车型产品研发周期可缩短50-60%。”
在商业落地方面,喻川表示,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滑板底盘、整车产品等,以硬件销售收入为主,自动驾驶软件部分有一定的收益。随着整车销量的增加,未来软件部分的营收占比将逐步提升。主要客户为场景拥有方、主机厂、自动驾驶研发机构等。
其中,在整车方面,PIX Moving目前已经推出了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,无人驾驶环卫车CityBot将在今年三季度左右推出,商用车预计在第四季度推出。
图源:PIX Moving
基于PIX Moving第2代滑板底盘打造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,获得了中国、西班牙、德国等客户的订单,预计可在2022年第三季度正式量产。
PIX Moving表示:随着美国新法规(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不带方向盘)的出台,预计该车型将迎来规模化的销量增长,计划在1-2年内向全球交付1000辆。
而在环卫领域,2022年1月PIX Moving与福龙马集团达成独家战略合作,围绕城市环境运营场景,联合研发打造各类城市智能服务机器人,包括但不限于清洁、垃圾转运、吸尘、养护、除草等机器人,并首先应用于福龙马集团在全国20个省份,近80个区县的环卫运营项目。
此外,PIX Moving还和贵州航天成功汽车达成合作,前者提供生产资质和整车生产能力,PIX Moving 提供商用车滑板底盘、智能驾驶以及AI算法为核心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,共同开发和量产带宽在1.8-6吨的有人驾驶智能纯电轻货、轻客等商用车车型。
一位投资人表示:“短短1年时间,PIX Moving 产品就已进入欧、美等全球20国,获得了近2亿元的订单,市场处于快速增长之中,3款整车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量产。这背后其实是产品、技术创新,供应链、质量管理的综合结果。”
喻川还向36氪透露:PIX Moving正在开发一款A00级乘用车及底盘,在A00级市场,可以看到产品个性化需求极其旺盛,而这正是滑板底盘的价值所在。
图源:PIX Moving
今年3月,PIX Moving在其举办的第8届 Hackathon(黑客马拉松)活动中,号召全球设计师和工程师通过VR设备在“元宇宙”虚拟空间里设计的车型对象,正是 A00级乘用车。基于滑板底盘平台,PIX Moving的A00级乘用车将于2023年实现交付。
正如PIX Moving所说的:“坚持为开发者提供最酷、最赚钱、最方便的滑板底盘平台。”PIX Moving从2018年开始就着手布局开发者生态,目前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100多家企业。
虽然滑板底盘的落地还有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,不过PIX Moving 从有造车需求的主机厂切入,在物流配送、园区小巴等场景落地潜行,也有望等待行业真正爆发时刻的到来。